北京、郑州、驻马店、许昌、平顶山……“生活生活——马国强水墨人物画展”在各地的巡回展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展览的背后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华夏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平顶山展出结束之后,记者日前采访了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杰、河南省华夏美术馆馆长张怀彬。他们表示,要把中原画风、中原画派落到实处,需要美术界、收藏界、画廊界等通力合作,做大量具体的宣传推广活动。
大河报5月15日发表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的《努力打造中原画派》的文章,文章中说,中原画派,同中原作家群、中原戏剧家群、中原书风、中原诗群、中原学派一样,既是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要的文化品牌。近年来,河南美术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跨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新时期。一个以马国强为领跑者、包含了老中青三代优秀画家的规模团队,已经在全国美术界刮起了强劲的“中原画风”。在“中原画风”业已成熟的基础上打造中原画派,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张怀彬馆长告诉记者说,看了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提出中原画派这一文化概念,是河南几代画家的愿望。我们华夏美术馆5年来举办的一些活动,也是为了推出中原画风、中原画派的河南知名画家,这同样是建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张怀彬说,研究中原画风、打造中原画派,广大的艺术家要创作精品力作,理论研究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作为我们美术馆,要做的就是推广与宣传。传统意义上的中原画风是指整个中华绘画在北方的一种代表,现在提的“中原画风”主要指河南。中原画派在构成群体上大致以河南籍画家为主,包括生活在河南的外省画家。打造中原画派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业,它是中原人共同的努力与期待,也应该成为河南每一位画家、每一个艺术家的向往和责任。
张怀彬说,“生活生活——马国强水墨人物画展”的巡回展出就是华夏美术馆参与打造中原画派进行的一种尝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展览以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极高的学术品格,赢得业界高度称赞,也给北京美术界带来一份惊喜。为了使更多的河南观众能够饱享这份精彩的文化盛宴,让高雅艺术走近广大群众,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化厅决定在全省举办巡回展出,华夏美术馆主要承担了巡展的承办工作。
张怀彬认为,选择马国强主席的画作进行全省巡展具有示范意义,倡导中原画风、打造中原画派,需要旗帜性画家,也可以说“领头雁”先行一步。
三五年后必有所成: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马主席的画展在省内巡回展出是好事,美术爱好者可以欣赏到原作,如果能多到外省展出,影响会更大。
刘杰说,“中原画风”可以涵盖各个美术种类,“中原画派”一般指国画而言。近年来,河南省文联、河南省美协围绕着中原画风做了很多工作。马国强当选省文联主席、美协主席后,推河南的作品、河南的画家力度更大。画家需要平台,展览是一个重要的平台。这几年,连普通美术爱好者都可以感受到河南美术展览很多,美术界很热闹。群众展、新人新作展,油画展,版画展,中国画展,青年提名展,各种各样的展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给画家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这几年河南还举办过全国性的水墨双年展,线描展等大型展览,目的就是搞大展览建大平台。前不久举行的中原采风活动请来那么多画家,之后还将举办全国巡回展览,这将大大提升河南美术的影响力。
刘杰说,近几年,河南美术界生机勃勃、很热闹,但是,光热闹还不行,还得出作品出名家最好能出大家。省美协准备有针对性地推国画、油画、版画、水粉水彩的名家。每个艺术门类选一些人,在河南展出,到外省展出,叫“中原画风”也好,叫“中原画派”也好,重要的是出人出作品。河南在国内同类绘画题材中知名的画家太少,如果河南美术能出十几二十个在全国知名的画家,中原画风的影响就出来了。如果各个艺术门类都有像马主席在人物画界那样有影响的画家就好了。
刘杰说,河南美术界很团结,不排外,这是一个优势,还有很好的推新人机制,现在发现了一批三四十岁的画家很有潜力,我们要想办法给他们机会,主动策划宣传包装推广。画家们努力创作,美协、画院、美术馆通力合作搭建平台。按河南美术目前的发展势头,过个三五年,不敢说出大家,出几个名家还是有可能的。当然,打造中原画风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大家持续不断地努力。
中原画派要抱团走出去
“生活生活——马国强水墨人物画展”在全省的巡展还在继续,但中原画派的推广还需要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
张怀彬说,借马国强主席画展巡回展出成功的良好开端,我们准备首先在省内宣传推广中原画派的主要画家,推河南的名家。除了学术推广,还要做市场推广。目前艺术品市场发展很快,从2010年我国文化市场中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方面已经进入“亿元时代”,被业界也称为“资本元年”,河南要抓住机会,否则将会错失良机。华夏美术馆已经在许昌建立了分馆,还计划在全省主要城市开设分馆,依托这些分馆,不仅可以举办中原画派主要画家的作品巡展,同时对普及艺术、形成产业、引导投资与收藏都极为重要。现在河南的书画收藏氛围很浓,但是对河南艺术家的热爱度还不够。收藏界和美术界抱团抱得还不够紧,一些人热衷于推介外地的画家,不承认自己的画家。收藏家、画廊、美术家应该形成合力,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共同推广河南的美术大家,抱团出击,走出去了,大家都是赢家。
张怀彬介绍说,华夏美术馆成立之初就举办过中原画风11人展,现在正在做马国强的巡回展览。围绕中原画派,今年还准备在北京举办中原画派代表人物10人展。从北京展览归来,在河南巡展。
张怀彬告诉记者说,“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大型采风活动”是河南省委对中原文化建设的一个大手笔,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鼓舞人心的事情。我明白做好一项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已经有心理准备,所做更多的是体现河南收藏界的担当精神。中原画风的弘扬,中原画派的推广,重要的就是“担当”。路是走出来的,我愿意做一个探索者和尝试者。
6月5日,为期5天的《玉走昆仑——郑玉昆山水画精品展》在北京闭幕。该展览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爱好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对展览给予很高评价。
此次展览共展出著名山水画家郑玉昆生前的山水画精品50余幅,展现了老艺术家一生的艺术追求和作品水准。郑玉昆的作品充满激情,真情至性,探索出了中岳嵩山独有的笔墨呈现方式,用钧瓷裂片般的笔墨形态表现了中岳嵩山和中原大地的自然形貌特征,以水墨的干湿叠加和墨色的渲染糅合呈现了独特的笔墨意趣,表现出了中原大地的灵气秀美以及淳朴的民风。
郑玉昆是登封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山水、花鸟,兼攻诗、书、金石,曾多次应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他的作品《豫西庄稼人》、《红土地》、《雪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芦雁图》1980年被法国巴黎博物馆收藏。
访中原著名书画艺术家樊索莉女士
漫天瑞雪似瓊瑶,凛冽寒风百花凋;
只缘浑身都有節,擺弋枝叶独逍遥。
这是国学大师、书界名老、文苑尊宿刘贵翘教授题给当代画坛大家樊索莉女士的《咏雪竹》诗。
在郑板桥先生祭辰二百四十四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这位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回归中原的记者与酷爱板桥艺术和钟情企业文化的郭新伟秘书长一同来到中原古玩城,拜访了以继承弘扬板桥艺术为己任,在绘画艺术上造诣颇深,现任中国古今文化研究院、华夏书画研究院、河南轩辕文化研究院、河南洧川书画院副院长,应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活动的中原艺术家樊索莉女士。
樊老师与1963年出身于郑州市的一个名门大族书香艺术世家,先祖的血脉传承和家庭的培育熏陶,使这位具有艺术天赋和灵性的神童,自幼酷爱书画,对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父亲——现代著名书画家樊延瑞先生对她的启蒙和影响,奠就可它艺术生涯的牢固基础。
孩提时,樊索莉刚刚学会用手拿筷子的时候,就开始临摹书法,经年不辍。父亲樊延瑞所画之梅、兰、竹、菊,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公园中,面对拔挺苍翠的竹林,她兴致勃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就以“竹”为拜物,常常呆在公园竹林内,观察竹子生长和四季变化规律,揣摩他们在风雨中摇曳的千姿百态。从自然界的感悟中培养和激发她的创作热情和灵感。青年时,从师刘贵翘教授,研习郑板桥及古今名家竹卷达痴迷程度。后又经名师指点,她笔下之竹,由形似渐近神似,在中原赢得佳誉;尤其于名家冰雪山水画中,深悟雪竹之精髓,所画雪竹,俏、峭、挺、节,神态浓厚,生发出凌霜傲雪之气节。
她的创作,柔和了清初画坛革新派人物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面向现实、投身大自然的创作意境;继承了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郑板桥“不从俗流,不为俗物”孤高的情操;凝聚了晚清“海派”具有创作精神的代表画家蒲华“潇洒奇逸、天马行空,笔力雄厚奔放、水墨淋漓、凝练流畅”的精魄;吸纳了董寿平写竹时“笔墨简练、坚挺轩昂、横图空灵”的技法。博采百家之长,熔古炼今,独成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作品,意境大气高雅,笔墨酣畅,匠心独具,曾被《人民日报》、《河南经济报》、《郑州日报》、《科技报》、《文化河南》等国内多家报刊刊登,并得到了美国、日本、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
走进樊老师工作室,欣赏着这位颇具才气的艺术巾帼挥毫泼墨,使吾等徜徉在艺术之殿堂、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她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叶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奇;如竹之高低错落有致,浓淡枯荣疏密有序,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绝伦。画风清劲秀美,超凡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她的竹石图,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她画兰草,以重墨草书之笔,书尽兰之烂漫天性,所画叶子一笔点画,所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她的画风酷似板桥而又有所创新之笔而凸显其个性。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看着她的竹子画作,那片片凌乱不整的叶子、根根纤细瘦弱的竹竿,使我不由想起了当年清正洁廉、一贫如洗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县辞官告归故里,画竹向当地士绅乡民赠别的这首题诗,于是提及了郑板桥竹子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樊老师兴致勃发,掷笔于案,侃侃而谈:
“竹子,在中国是君子的象征,它高风亮节、不畏霜寒,而成为古今文人寄托自己愿望的最佳载体。所以,以竹子著称之人,都会把自己的意趣和心志寄托在竹子上来。郑板桥画竹,不管叶子是多还是少,总是凌乱着的,它在整体上不循求一种规律性的定格,而是恣意地舒展着自己的身躯。这种凌乱,是一种对个性的张扬,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和彰显。”
“透过凌乱的竹叶,是瘦弱的竹竿躯体。板桥画作没有那些硕大遒劲的竹子,这些瘦弱纤细的竹子,它是竆酸于女色的隐喻:首先是知识份子士大夫文人自我的喻体;其次是画家色相满足的体欲。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娇花照水,成了文人们心目中的维纳斯典型。在文人笔下,女性往往是一种瘦弱的、感伤的形象。竹子不是俗物,而是高洁的。因象征着文人,所以又成了智慧的代表。瘦弱的竹子的柔美显而易见。”
“再者,郑板桥的竹子画中,全部的竹子都是没有根的。无根的竹子形象是文人漂泊人生的隐秘书写。郑板桥的一生也是在不断的漂泊中渡过的,扬州,山东等地的官宦生活以及他的文学生涯,使得他的一生都充盈着游走和颠簸。……”
我凝神聆听至此,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这诗句,言说的是一种漂泊的形象,是一个还未坐定,又要远走的诗人的形象。这种无根的存在是中国文人的普遍存在方式,又是文人穷愁的一个典型代表。樊索莉,你对板桥的创作精髓理会得可谓是达到了经典极致!对社会和人生的真谛领悟得可谓透彻至致!用竹子揭示事物可谓淋漓尽致!
我爱竹子!爱艺术巨匠郑板桥的竹,更爱共和国艺坛新秀樊索莉女士的雪竹。因为,它那漫天飞舞的大学从天而降,晶莹明亮的竹节和随风摇曳的竹叶从画面冲天而出,迎着风雪,不畏严寒,挺拔昂扬,传讯出一股奋发向上顽强不息的生命活力及永无止歇的进取精神和“玉碎不改节、四时不变色”的高贵气质。遂赠《赋》抒怀以志:
出身名门兮,书香世族;
血脉传承兮,酷爱艺术;
家父启蒙兮,奠定基础;
投师名家兮,研攻墨竹;
深悟精髓兮,凌霜傲骨;
天趣淋漓兮,烟云满幅;
点笔之妙兮,错荡有驻;
疏密有序兮,浓淡枯荣;
画风清秀兮,超尘脱俗;
笔法俊逸兮,柔美瘦侏;
博采众长兮,熔铸千古;
脱前裹臼兮,一家独树;
画坛脱颖兮,中原奇葩;
名师点化兮,光耀华夏;
画作也,继石涛意境之精魄兮,
承板桥孤高之风雅;
揉蒲华潇洒奇逸之画魄兮,
取寿平简墨神韵之劲拔。
集古今名家之大成兮,自成己家;
艺术生命永恒不凋兮,誉满天涯。(编辑:玉树)